走出一線城市,令人驚喜的建筑持續“生長”中
- 分類:行業動態
- 發布時間:2021-07-30 11:26
走出一線城市,令人驚喜的建筑持續“生長”中
- 分類:行業動態
- 發布時間:2021-07-30 11:26
轉眼,北上廣這些一線大城市已經拔地而起越來越多匯聚世界驚艷目光的建筑。而對中國建筑之“美”的追逐也已經從大城市擴散開來,更多建筑師向著小城、小鎮、鄉村出發,關于“美的建筑”與“好的建筑”的定義也在一線城市之外更廣泛的中國大地誕生。
01
山東泰安 泰山九女峰泡池
泰山間的云海珍貝
離開繁華的城市,當腳步踏上中國土地上廣袤的鄉村地界,我們會發現在許許多多無人問津的山野村落間,建筑在空間外所產生的價值更讓人欣喜。
泰山九女峰泡池及配套設施在本月初公布的2021 Architizer A+Awards年度大獎中獲得了接待類水療&健康中心大眾評審獎 (攝影:章魚見筑 Lei Sun)
作為line+建筑事務所聯合創始人、主持建筑師,孟凡浩長期致力于城市營造和鄉村激活雙線并行的創作實踐,一直以來,他都以一種推動發展的方式去留住鄉村的可貴,去年建成的九女峰泡池就是這樣一處實現舊村落新生的有力實踐。
半室外的海浴空間(攝影:章魚見筑 Lei Sun)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泰山余脈九女峰腳下的十九個村落雖坐擁美景,但僅被一條蜿蜒崎嶇的盤山道路所串接,其中的東西門村最為偏僻和閉塞。在此處誕生的九女峰泡池就像是生長于村落山腰間的純白筆觸,回應著泰山云海的波瀾壯闊,也難怪人們把這里稱為“云海珍貝”。
不同的功能分區(攝影:章魚見筑 Lei Sun)
山間醒目的白色與整體簡潔的曲面形式不僅僅帶來的是漂浮、輕盈、通透的視覺觀感,同時也為功能為驅使,整體被分為更衣、海浴、健身三個區域:西側半室外的海浴空間造型大膽,朝深山方向懸挑出10米的距離,順勢將泡池空間庇護其下,讓人們最大化地欣賞到自然風景;東側的室內部分以小巧的弧狀外形內包含了接待、更衣、沐浴、小型桑拿房等功能;南側則為健身房,玻璃面墻引入大面積采光,同時也將村落風光盡收眼底。
看上去像原始“洞穴”的泰山九女峰泡池,利用收放自如的設計,模糊了建筑與自然的景觀邊界,營造了一處城中人們逃離喧囂的休憩之所,同時也通過游客到來所帶來的溢出效應,成為激活東西門村活化更新的重要環節。
夜晚的泰山九女峰泡池 (攝影:章魚見筑 Lei Sun)
02
浙江臺州 朵云書院黃巖店
江南小城江畔的“云朵”
不管是大城小鎮,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與內核,在建筑師俞挺的眼中,黃巖“滿足、安詳”,是一個“有歷史,風景,同時又著眼于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的地方。
朵云書院黃巖店(攝影:CreatAR Images)
上個月底,由建筑設計事務所Wutopia Lab設計的朵云書院黃巖店開幕,這是首座誕生于上海之外的朵云書院,既延續了上海朵云書院的理念和風格,也結合了黃巖的當地特色,正如同一朵象征理想主義的“云”,停在了這座江南小城的永寧江畔。
“云”被提煉成一個閱讀的形式符號,門洞的形狀也來源于此 (攝影:CreatAR Images)
面對原本焦點分散而沒有重點的選址處,俞挺創造了一個庭院作為連接分散空間的“橋梁”——白云庭。他用連續的白色穿孔鋁板包裹了原有建筑雜亂的外立面,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群,光線與水汽透穿透鋁板墻的穿孔,在庭院內形成斑駁的光影,營造出云霧繚繞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你可以在白云庭中看到一白一藍兩個云凳,這是俞挺利用黃巖是模具之都的優勢,制作模具灌鑄回收海洋垃圾的塑料制作而成。他說這是來自他女兒的環保教育的啟發,他認為,建筑師需要在設計中表達一種環保的態度。
白云庭內的云凳 (攝影:CreatAR Images)
建筑師對于“園林”形式的展現(攝影:CreatAR Images)
當我們穿過層層門洞來到建筑內部,建筑師將不同的區域和園林的建筑類型相聯系,形成了一套別有意趣的分區“哲學”,比如3號樓內的生活方式類圖書區是“廳”,東側臨水的咖啡區是“榭”,還有1號樓首層入口是朵云特有的有態度的書架區“亭”,轉過向北進入書店主陳列區則為“堂”等等,體現了俞挺追究園林形式背后精神的一種嘗試。
這樣一個以抽象藝術語言將當地特點創作出來、展現了當地新藝術形式與空間的建筑作品,或許可以是中國諸多小城市塑造精神的案例之一。
書院內部(攝影:CreatAR Images)
03
江西景德鎮 丙丁柴窯
感悟傳統技藝的“容器”
距離景德鎮市區幾公里外的浮梁縣,是滋養孕育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息繁衍的母體土壤,因此也被稱作瓷都之源。
鳥瞰丙丁柴窯(攝影 ?姚力)
丙丁柴窯就位于距景德鎮市區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浮梁縣前程村,四面環山,竹林環繞,溪水緩緩流過,在建筑師的翻新之下,這棟柴窯散發出感性又幽靜的氣息。
建筑全貌(攝影 ?姚力)
景德鎮柴窯因當地人用馬尾松為燃料而得名,流傳兩千年來一直是燒瓷傳統的行業象征,但如今同樣面臨著現代技術和新的燒制方式的沖擊。由張雷聯合建筑事務所設計的丙丁柴窯則為瀕臨滅絕的工藝注入了新的生命。
柴窯設計以窯爐為核心,與流線型平行的生產軸線和觀察軸線的配置相結合,周邊建筑外立面采用混凝土拱,與窯體結構相似。除了清水混凝土之外,丙丁柴窯的主要材質也只有和窯爐一致的窯磚,建筑二層以上拱形窗洞以窯磚鑲嵌花格濾光造影,至極至簡。
細長天光隨時間在窯爐表面移動(攝影 ?姚力)
生產流線主要位于一層,包括前平臺和樓梯兩側的臺階,主要用于窯爐的充填、煅燒、開啟等工序,由30多名專業工人操作。一樓兩側的外窗附近的房間用于日常工作,如上釉、造型、拋光、上釉、松垂和陶瓷儲存。
此外,還為參觀和參與整個燒制過程的游客建造設計了體驗動線,主要集中在二層,和生產流線分開,同時也能使整個結構和窯爐之間的空間關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被感知到。不管是陶瓷藝術家,收藏家,還是普通愛好者,走進這里,就進入了一個切身體味傳統工藝技術的儀式空間。
立面局部(攝影 ?姚力)
04
山西長治 Y-loft City
尋找城市生活的新定義
如果不復刻一線城市樓盤形態與歐式外立面風格,廣闊的中國腹地能否找到自己對城市生活的新定義?Superimpose疊術建筑用住宅項目Y-Loft City回答了這個問題。
三棟白色的建筑Y-Loft City(攝影:CreatAR)
在山西長治市的老工業區,這三座塔樓公寓整合了公共空間與住宅空間,顯然成為了當地匯聚視線的地標建筑物,也與基于舊廠區建造的博覽中心、文創園建筑等公共空間遙遙呼應。
與周邊社區形成對比(攝影:CreatAR)
與周邊那些早期建成的住宅社區相比,Y-Loft City最直接的差別是“圍墻+大門”的消失。開放的公共空間包含斜向交錯的通道與地面、下沉面雙重活動區域。建筑外觀高度落差與旋轉處理打破了單調的水平、垂直重復。明亮的白色輕質立面明快連續地跨過間隔空間,以紋理與周邊社區形成強烈又和諧的對比。
雕塑手法令陽臺跳出乏味的整齊排列,僅用暗色水平陰影就完成了整體質感的表達。這種低成本但個性鮮明的現代設計風格,替代了整齊劃一、隨處可見的“標準歐陸風格社區”,打造出更有吸引力的生活場所,更為人們展現了本地現代社區生活的新可能。
具有雕塑感的陽臺設計(攝影:CreatAR)
05
四川宜賓 竹枝書院
竹林中的詩意棲居
最后要介紹的竹枝書院,則是又一個充分發揮當地特色的案例。川南地區長久以來都有著濃郁的竹林村落傳統人居文化,“一田、一房、一院”是這里典型的格局,可以看到人們的房前屋后必有竹林相伴。
竹枝書院(攝影:存在建筑)
由小隱建筑事務所設計的竹枝書院就位于宜賓市長寧縣竹海鎮永江村中,緊靠蜀南竹海風景區,一眼望去,北側的竹海延綿起伏,形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巨幕。
變化豐富的檐廊連接兩處書院空間(攝影:存在建筑)
竹枝書院就由兩座川南老宅重塑而成,最后分別形成了一座與禪修結合、相對靜謐的禪修書院,以及另外一座與樂坊結合、相對開放的樂坊書院。兩座書院之間用廊相連,妥當地安排好了空間中的樂坊、書院、禪修三個功能區域。
樂坊書院竹裝置(攝影:存在建筑)
禪修書院禪茶(攝影:存在建筑)
“竹”自然是融于各處、貫穿始終的意向。庭院的竹叢、外廊的白色鋼圓管、室內的玻璃天井和竹裝置掛飾都是對竹林、竹影、竹徑意象的抽象再現。
四時變幻,與自然、竹林融為一體的書院展現著多元的生命力,也為寧靜的村落帶來更多的詩情畫意。
樂坊書院夜景(攝影:存在建筑)
編輯— 葉
相關新聞







品質作“盤”創新為“銘”
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以最先進、最完善的技術、以飽滿之熱情服務于業主和社會!
在線留言
版權所有:云南盤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滇ICP備2021004313號-1